
炎炎夏日里的一碗隔夜凉皮,竟让年轻力壮的小伙住进了重症监护室。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了一位特殊患者,25岁的张先生因食用存放超过24小时的自制凉皮,出现剧烈呕吐、黄疸等症状,经诊断为急性肝肾功能衰竭。这个看似普通的食品安全案例,揭示了夏季饮食中不容忽视的致命风险。
致命病原体悄悄滋生
检验报告显示,患者血液中检出高浓度米酵菌酸,这是一种由椰毒假单胞菌产生的毒素。这种嗜热菌在25-30℃的潮湿环境中繁殖极快,尤其偏爱淀粉类食品。主治医师透露:"毒素已造成患者肝酶指标超正常值80倍,肾脏滤过功能只剩15%。"更可怕的是,该毒素耐高温,普通加热根本无法分解。
家庭制作的隐藏风险
调查发现,涉事凉皮使用了浸泡三天的自制米浆。河南省疾控专家现场采样培养,发现每克样品中含菌量高达10^8CFU。实验室负责人强调:"家庭厨房很难达到商业生产的灭菌标准,潮湿的厨具、重复使用的滤布都是病菌温床。"数据显示,夏季家庭自制凉皮引发的食物中毒案例,是冬季的7.3倍。
黄金抢救时间窗仅6小时
参与会诊的毒理学家指出,这类中毒有明确的"抢救时间窗":"出现恶心症状后6小时内洗胃效果最好,超过12小时毒素就会造成不可逆损伤。"目前医院采用的血浆置换联合血液灌流方案,已成功将患者毒素浓度降低60%,但完全康复仍需数月。这起事件再次敲响警钟:夏季冷食必须遵循"即做即食"原则,看似轻微的肠胃不适可能是中毒前兆。
免责声明:本文为用户投稿的文章,零零八目录网发布此文仅为传递信息,不代表零零八目录网赞同其观点,不对对内容真实性负责,仅供用户参考之用,不构成任何投资、使用建议。请读者自行核实真实性,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,任何后果均由读者自行承担。著作权归作者所有,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作者:零零八目录网编辑
链接:https://www.008mlw.com/showinfo-162-7564-0.html
来源:零零八目录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