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高考录取工作全面展开,各类以"录取通知书"为幌子的诈骗案件进入高发期。网络安全监察部门数据显示,近一周已拦截虚假录取信息推送超过12万条,但仍有不少家庭落入精心设计的陷阱。某省反诈中心统计,今年已接报相关案件涉案金额超2300万元,单笔最高损失达98万元。

诈骗手段升级:真假难辨的"精准投放"
最新出现的诈骗手法是"数据穿甲弹"——骗子通过非法获取的考生信息,制作与真实院校官网相似度达95%的钓鱼网站。广州某考生家长收到的"预录取通知"中,不仅包含孩子准确的准考证号,还标注了符合其成绩排名的专业志愿。更可怕的是,这些网站会要求缴纳"占位费"后自动跳转至正规院校页面,形成完美的诈骗闭环。
官方验证通道堵塞引发的信任危机
多位受害者反映,在遭遇诈骗时曾尝试通过省教育考试院官网验证,但查询系统因访问量过大频繁崩溃。这种技术瓶颈给骗子创造了"时间差"诈骗机会。网警侦查发现,某个伪装成招办老师的QQ号,竟同时与300余名考生家长保持联系,利用"内部补录名额"的话术实施诈骗。
防诈科技手段的实战应用
公安机关已联合运营商推出"录取短信盾牌"服务,凡是通过官方渠道发送的录取信息都会带有专属电子印章。湖南某市试点运行的"AI录取通知书鉴别器",可通过分析文档元数据、字体特征等36项参数,3秒内识别伪造文件,准确率达99.2%。网警特别提醒,所有要求扫描二维码缴费的通知书都涉嫌诈骗。
家校联防体系的漏洞修补
值得反思的是,学校防诈教育存在严重滞后。调查显示,仅29%的中学开展过专门针对录取诈骗的安全教育。某重点高中班主任坦言:"我们更关注怎么填志愿,却没教孩子怎么防骗子。"目前多地网警已进驻校园微信群,定期推送包括"伪造通知书样本对比""正规查询渠道汇编"等实用资料。
这个录取季的特殊之处在于,诈骗分子开始利用家长"分数浪费焦虑",虚构"降分录取"等场景。记住网警的"三不"口诀:不点陌生链接、不信内部渠道、不急转账缴费。当孩子十年寒窗终于迎来收获时刻,更需要用智慧和冷静筑起防骗长城。
免责声明:本文为用户投稿的文章,零零八目录网发布此文仅为传递信息,不代表零零八目录网赞同其观点,不对对内容真实性负责,仅供用户参考之用,不构成任何投资、使用建议。请读者自行核实真实性,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,任何后果均由读者自行承担。著作权归作者所有,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作者:零零八目录网编辑
链接:https://www.008mlw.com/showinfo-162-7586-0.html
来源:零零八目录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