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夏天,广东人对抗蚊虫的"战争"进入了全新维度!广州、深圳等多地河道近日出现成群的特殊"清洁工"——食蚊鱼。这种体长仅3-4厘米的小鱼,每天能吃掉上百只蚊幼虫,成为广东省"以蚊治蚊"生物防治计划的核心武器。数据显示,试点区域蚊虫密度已下降62%,居民夜间户外活动时间平均增加1.8小时。

食蚊鱼学名"孔雀鱼",原产美洲,早在上世纪就被引入我国用于疟疾防治。此次广东创新采用"精准投放"模式:通过无人机在3000多处积水区域定点释放鱼苗,重点关注下水道口、建筑工地积水坑等蚊虫孳生地。每平方米水域投放5-8尾,两周内就能形成稳定种群。
与传统化学灭蚊相比,这套方案展现三大优势:零农药污染,不会伤害蜜蜂等益虫;每条鱼日均0.2元的养护成本仅为喷药的1/5;更关键的是能持续发挥作用——食蚊鱼寿命达3年,且每月可繁殖30-40尾幼鱼。广州疾控中心监测显示,投放点的白纹伊蚊(登革热主要传播媒介)幼虫阳性率从18.7%骤降至2.3%。
这项技术源自中山大学昆虫研究所的十年攻关。项目负责人李教授揭秘:"我们通过基因筛选培育出‘超级食蚊鱼’,其捕食效率比普通品种高40%。"特别令人称奇的是,研究团队还训练鱼群识别蚊虫振翅频率,现在这些小鱼甚至能跃出水面捕食成年蚊虫。
在深圳市福田区的试点社区,居民们自发成立了"护鱼巡逻队"。65岁的王阿姨笑着说:"现在傍晚带孙子散步终于不用浑身喷驱蚊水了。"社区还创新推出"鱼苗认养计划",居民可领养食蚊鱼用于自家水培植物容器,形成微型生态灭蚊系统。
不过专家也提醒注意事项:切勿将食蚊鱼随意放生至自然水体,以免破坏生态平衡。目前广东省已建立严格的投放审批制度,所有鱼苗都经过绝育处理。这项"以自然之道还治自然之身"的智慧,正在改写人类与蚊虫千百年的对抗史。
免责声明:本文为用户投稿的文章,零零八目录网发布此文仅为传递信息,不代表零零八目录网赞同其观点,不对对内容真实性负责,仅供用户参考之用,不构成任何投资、使用建议。请读者自行核实真实性,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,任何后果均由读者自行承担。著作权归作者所有,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作者:零零八目录网编辑
链接:https://www.008mlw.com/showinfo-162-7748-0.html
来源:零零八目录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