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月七日上午十时二十二分,太阳到达黄经135度,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——立秋。虽然暑热未消,但凉爽的秋天已悄然拉开序幕,民间素有"立秋养生胜似进补"的说法。让我们看看这个时节究竟有哪些值得传承的习俗与养生智慧。

贴秋膘正当时。老北京人讲究"立秋到,贴秋膘",经过苦夏消耗后,适量食用红烧肉、酱肘子等滋补食物确实有助于恢复体力。不过现代营养学提醒,此时进补需适度,建议优先选择鸭肉、鱼肉等白肉,搭配莲藕、银耳等润燥食材,避免骤然增加肠胃负担。

啃秋瓜祛余暑。江南地区保留着立秋日全家分食西瓜的习俗,称为"啃秋"。农谚说"立秋啃秋瓜,不用把药抓",西瓜性寒能清热解暑,但过了立秋后其寒性渐增,民间认为这天是吃瓜的最后好时机。在空调房里切一盘冰镇西瓜与家人分享,不失为应景的消暑良方。

晒秋色庆丰收。在江西婺源、安徽宏村等古村落,家家户户已开始筹备"晒秋"活动。火红的辣椒、金黄的玉米、褐色的笋干铺满晒匾,在青瓦白墙间勾勒出绚丽的丰收画卷。这种顺应天时的古老智慧,如今已成为吸引游人的独特风景。

饮秋茶润肺燥。立秋后"秋老虎"发威,空气湿度下降,老茶客们开始将绿茶换成半发酵的乌龙茶或陈年白茶。杭州茶农李师傅正在炒制今年的最后一锅龙井:"秋茶虽不及春茶鲜嫩,但韵味更足,配上两粒冰糖,最是润喉。"清晨泡一杯菊花枸杞茶,看着窗外梧桐飘落第一片黄叶,别有一番意境。
沐秋风健体魄。清晨六点的公园里,太极拳爱好者们迎着微凉的秋风徐徐起势。"秋三月,早卧早起",此时适当增加户外运动能增强心肺功能。但要注意避开正午烈日,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,防止着凉。傍晚散步时摘片梧桐叶夹在书里,便是最诗意的季节纪念。
站在夏秋之交的时间节点上,这些传承千年的习俗无不蕴含着天人相应的养生哲学。当我们按照节气调整饮食起居,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延续,更是与天地万物达成和谐共生的智慧实践。今晚不妨熬一碗百合莲子粥,静静聆听窗外渐起的蛩声,感受时光流转的微妙韵律。
免责声明:本文为用户投稿的文章,零零八目录网发布此文仅为传递信息,不代表零零八目录网赞同其观点,不对对内容真实性负责,仅供用户参考之用,不构成任何投资、使用建议。请读者自行核实真实性,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,任何后果均由读者自行承担。著作权归作者所有,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作者:零零八目录网编辑
链接:https://www.008mlw.com/showinfo-162-7981-0.html
来源:零零八目录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