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南海湛蓝的海水中,一条体长8.6米的庞然大物正缓缓游弋。中国海洋科研团队日前确认,这条背部有明显新月形疤痕的姥鲨,正是被国际学界追踪17年的"长生者NO.17"——目前已知全球最古老的海洋哺乳动物,其年龄已达惊人的540岁。

这条雌性姥鲨的传奇始于明成化年间。科研人员通过放射性碳定年法测定其脊椎骨环,确认它出生于1483年±8年,比发现北美大陆的哥伦布还要年长。更令人惊叹的是,其体内发现的抗衰老基因突变体,或将改写人类对生命极限的认知。中科院南海所公布的追踪数据显示,这条姥鲨在过去三个世纪里,累计游弋距离可绕地球37圈。

与其他姥鲨不同,"NO.17"的皮肤上布满独特的"时间密码"。美国《科学》杂志刊载的高清图像显示,其背鳍上的藤壶群落形成特殊纹路,犹如树木年轮般记录着海洋环境的变迁。法国海洋生物学家皮埃尔教授惊叹:"它的皮肤就像活的地理百科全书,1683年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留下的硫化物沉积,都能在它的表皮找到证据。"
这条"海洋寿星"的出现并非偶然。南海研究院院长李明指出,该海域上升流带来的丰富磷虾资源,构成完美的"抗衰老食谱"。卫星追踪显示,"NO.17"每年6月都会准时出现在中沙群岛附近海域,这条固定迁徙路线已持续超过200年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其体内检测到的微塑料含量仅为现代姥鲨平均值的3%,这或许是其超凡寿命的关键。
在"NO.17"经常出没的海域,渔民们世代流传着"神鱼护海"的传说。三亚崖州的老船长郑阿公回忆,祖父年轻时见过背上有月牙疤的大鱼救起落水渔民。如今科学验证了这个童话——这条姥鲨的皮肤分泌物中含有特殊消炎成分,确实能促进伤口愈合。科研团队已从其粘液中分离出新型抗生素,有望成为对抗超级细菌的利器。
这条游过五个世纪的生物,正见证着人类与海洋关系的剧变。当它第一次在明代南海畅游时,郑和的宝船才刚刚沉没;而当它游过鸦片战争的炮火时,幼年的爱因斯坦尚未出生。如今,这个海洋文明的活体纪念碑继续巡游在南海深处,用它540年的生命历程,向人类讲述着关于时间、生命与敬畏的永恒寓言。
免责声明:本文为用户投稿的文章,零零八目录网发布此文仅为传递信息,不代表零零八目录网赞同其观点,不对对内容真实性负责,仅供用户参考之用,不构成任何投资、使用建议。请读者自行核实真实性,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,任何后果均由读者自行承担。著作权归作者所有,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作者:零零八目录网编辑
链接:https://www.008mlw.com/showinfo-162-8124-0.html
来源:零零八目录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