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贵州某山区发生的一起意外事件牵动人心——村民王某在劳作途中被突发山体落石击中身亡,遗体却在殡仪馆停放近四个月未能入土为安。这场看似简单的意外背后,牵扯出复杂的安全责任认定难题,折射出基层治理中的深层痛点。
事发瞬间的永久定格
监控画面记录下悲剧发生的全过程:王某途经村级公路边坡时,数十公斤的岩石突然从20米高处滚落。尸检报告显示,撞击直接导致颅骨粉碎性骨折。蹊跷的是,该路段既未设置防护网,也无任何地质灾害警示标识。家属在整理遗物时发现,王某手机里存有半个月前拍摄的同位置碎石照片,并发送至村委会微信群反映隐患,却未获明确回复。
多方推诿的责任罗生门
事故发生后,责任认定陷入三重僵局:自然资源局出具地质报告称"属不可抗力自然灾害";镇政府则认为落石点位于农村公路用地范围,应由交通部门负责;而公路管理所则强调该路段尚未验收移交。更令人唏嘘的是,涉事边坡上方正好有在建的旅游开发项目,施工方坚称未进行爆破作业。这种"九龙治水"的局面,导致87万元赔偿金无人承担,遗体迟迟无法安葬。
程序困局中的家属煎熬
按照当地习俗,意外身亡者需在49日内下葬,否则被视为"凶煞"。王某妻子每日往返于各部门之间,收集的证据材料厚达30厘米。法律援助律师指出,此类案件需先确认责任主体才能起诉,而跨部门协调往往耗费数月。期间殡仪馆费用已累积2.3万元,这对农村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。心理医生诊断,王某12岁的儿子因此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,常在梦中哭喊"爸爸回家"。
这场漫长等待不仅关乎一个灵魂的安息,更是对公共安全治理体系的尖锐叩问。当警示标识的成本远低于生命代价,当流程繁琐胜过问题解决,王某的遭遇或许正是给所有人敲响的一记警钟。
免责声明:本文为用户投稿的文章,零零八目录网发布此文仅为传递信息,不代表零零八目录网赞同其观点,不对对内容真实性负责,仅供用户参考之用,不构成任何投资、使用建议。请读者自行核实真实性,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,任何后果均由读者自行承担。著作权归作者所有,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作者:零零八目录网编辑
链接:https://www.008mlw.com/showinfo-162-8197-0.html
来源:零零八目录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