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"只是想体验新车性能,没想到要赔17万!"近日,成都市民林女士在某品牌4S店试驾时发生碰撞事故,被经销商以"违反试驾协议"为由告上法庭索赔全额修车款的事件持续发酵。这起看似普通的交通事故,撕开了汽车销售行业试驾规则的重重迷雾——那些消费者匆匆签字的协议里,究竟藏着多少不对等条款?
事故还原:7秒油门踩到底引发的连锁反应
根据4S店提供的监控视频,事发当日林女士在销售顾问陪同下试驾某德系豪华车型。在转入试驾专用路段后,车辆突然从40km/h加速至97km/h,最终撞上隔离墩导致前脸全损。争议焦点在于,林女士坚称当时"路面有积水打滑",而店方出具的行车电脑数据则显示"油门踏板7秒内被踩到底"。更棘手的是,试驾协议中明确规定"试驾员需对车辆损失承担全部责任",这份长达8页的协议还包含"放弃保险索赔权利"等24项条款。
行业潜规则:试驾车竟用"临时牌照"规避风险
记者调查发现,涉事4S店为该试驾车办理的是"移动证"而非正式牌照。法律专家指出,这种业内普遍操作实则钻了《道路交通安全法》的空子——按规定临时牌照车辆不能投保商业险,一旦出事,4S店便可将风险完全转嫁给消费者。更惊人的是,某合资品牌经销商透露,他们每月试驾事故多达3-5起,但90%通过"私了"解决,"客户怕麻烦,最后基本都认赔"。
维权困境:签字时没看的协议成了"卖身契"
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汽车维权专家蒋昊梳理近年案例发现,试驾纠纷中消费者败诉率高达82%。问题关键在于,多数试驾协议将"过失相抵原则"偷换为"绝对责任条款"。比如深圳某案中,法院最终判决消费者只需承担70%责任,但类似条款在4S店协议中往往被写成"承担全部损失"。中国消费者协会2023年报告显示,汽车销售领域的霸王条款投诉量同比激增45%,其中试驾协议问题占比31%。
这场风波暴露出汽车销售服务的监管盲区。目前上海、广州等地已开始推行"试驾险",要求经销商必须为试驾车购买保额不低于50万元的专项保险。但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,在坐进驾驶座前逐条审查密密麻麻的协议条款,或许是避免"天价账单"的唯一防线。正如网友评论:"现在试个车比考驾照还紧张,签字笔比方向盘更让人手心冒汗。"
免责声明:本文为用户投稿的文章,零零八目录网发布此文仅为传递信息,不代表零零八目录网赞同其观点,不对对内容真实性负责,仅供用户参考之用,不构成任何投资、使用建议。请读者自行核实真实性,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,任何后果均由读者自行承担。著作权归作者所有,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作者:零零八目录网编辑
链接:https://www.008mlw.com/showinfo-162-8220-0.html
来源:零零八目录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