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夏威夷茂宜岛的丛林上空,一场特殊的空投行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——每周释放约15万只雄性蚊子。这看似矛盾的操作背后,隐藏着科学家拯救本土濒危鸟类的精密计划。这些被投放的蚊子都经过辐射绝育处理,它们肩负着"断子绝孙"的使命,旨在压制传播禽疟疾的野生蚊群。

夏威夷群岛原有55种特有鸟类,如今已有32种灭绝,现存物种中75%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受威胁物种。罪魁祸首是一种名为"尖音库蚊"的外来物种,它们携带的禽疟原虫对本土鸟类致死率高达90%。这些蚊子是1826年随商船意外引入,而当地鸟类在演化历程中从未接触过疟疾,毫无免疫力。
这项耗资800万美元的"昆虫不育技术"由夏威夷大学与农业部联合实施。科学家在实验室用钴-60辐射处理蚊蛹,使雄性蚊子失去生育能力但仍保留交配欲望。投放后这些"光棍蚊"会与野生雌蚊交配,导致虫卵无法孵化。监测显示,试点区域的野生蚊群数量已下降72%,濒危的夏威夷蜜旋木雀雏鸟存活率显著提升。
与传统灭蚊方式相比,这种生物防治法具有精准优势。项目首席科学家麦克博士解释:"我们选择的蚊子品种不叮咬人类,只针对特定海拔的鸟类栖息地。"每只绝育蚊都带有荧光标记,研究人员通过陷阱回收测算野生种群消长情况,根据数据动态调整投放策略。
这个项目还创造出意想不到的生态效益。随着蚊子减少,传粉昆虫种群开始复苏,连带促进了珍稀植物的繁殖。在摩洛凯岛的保护区,人们甚至重新观测到被认为已功能性灭绝的欧胡岛管舌鸟。当地环保志愿者玛利亚激动地说:"三十年没听过的鸟鸣声又回来了,这是最动人的科学奇迹。"
不过该计划也面临着挑战,每周维持15万只蚊子的培育需要复杂技术支持。科学家下一步计划使用沃尔巴克氏菌替代辐射绝育,这种共生菌能使蚊卵夭折且更环保。这场人类引发的生态危机,正通过最前沿的科技手段得到补救,展现着人与自然和解的新可能。
免责声明:本文为用户投稿的文章,零零八目录网发布此文仅为传递信息,不代表零零八目录网赞同其观点,不对对内容真实性负责,仅供用户参考之用,不构成任何投资、使用建议。请读者自行核实真实性,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,任何后果均由读者自行承担。著作权归作者所有,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作者:零零八目录网编辑
链接:https://www.008mlw.com/showinfo-174-7731-0.html
来源:零零八目录网